close

阿嬤の包仔稞 (刺殼稞;鼠麴稞;草仔稞)

食材內容 : 

1.尖糯米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
   

2.圓糯米

     圓糯米.jpg  

3.鼠麴草

      

       4. 乾香菇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
 

5. 菜脯米

  

6. 豬絞肉

  

7.蝦米

 


           8. 花生粉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            

 

9. 香菜

     

10. 黑胡椒粉

      

 11. 糖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 

12. 香蕉葉

    

13. 藺草繩

 

草仔稞の起源 

草仔粿台灣閩南語:chao-a-koe)為台灣平埔族漢化過後的食物,

中元普渡掃墓祭拜之米製食品,因攙入可食用草類而得名。

外型扁平約巴掌大小,內以蘿蔔切絲剁碎為包餡,味道鹹,綠色外表,

香蕉葉、月桃葉等為墊。

草仔粿因使用材料的差異而有不同稱呼,

較常見的為使用鼠麴草製作的鼠麴粿

(閩南語:chhi-khak-koe或chhu-khak-ke;客家語:田艾粄)、

使用艾草製作的艾草粿(客家語:艾粄)。

除此之外,常用來製作草仔粿的材料尚有青苧麻葉、大葉田香草桑葉

香蘭葉雞屎藤等。

製作方法

1. 將尖糯米及圓糯米研磨成米漿包在布米袋中,後放在長板凳子

  再用扁擔或是長竹竿固定住等水分歷乾

2. 將鼠麴草曬乾後磨成粉,香蕉葉曬乾

3. 將第一步驟的米粉;鼠麴草粉;糖混合揉捏成團

   (台語發音:稞脆)等候包餡料


4. 將乾香菇泡開後切碎備用

5. 將蝦米;豬絞肉;菜脯米;碎香菇分開炒香


6. 再將炒香的蝦米;豬絞肉;菜脯米;碎香菇一起壓醬油;花生粉;

   黑胡椒粉;香菜拌炒均勻


7. 取適量稞脆壓平再將餡料包進後揉捏成團,再用乾香蕉葉將其包好

    後用藺草繩綁好等候蒸煮

8. 將包好的稞平均擺放在蒸籠後開始蒸煮,大概需要一小時

    依據量的多少會有所變化


9. 蒸好就大功告成了

製作心得 :

    這一個流程是依據台灣中部老一輩的古法製作而成的包仔稞,

我不清楚台灣南部一不一樣,但是台灣北部是不一樣的外觀,北部的

包仔稞是用生香蕉葉墊在稞的底部並未完全包覆,兩者用料沒甚麼差距

只有差在中部稞多了一些香蕉葉及藺草的香氣,有人說北部包仔稞是

依據客家人的製作模式而來,究竟如何我也沒研究反正只要用料實在,

做出來的稞真的又香又Q實在好吃,在市面上可看得到很多賣包仔稞

(草仔稞)的商品,常常去買來吃就是沒有那個Q勁,那就是用糯米粉

調製而成的,所以沒有純糯米磨漿壓製的來的好吃香Q 

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傳統美食
    全站熱搜

    biggarygu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